光與藝術的互為闡述——看「如是,有了光——文藝黃昏聚」(楊華慶) (獨立媒體)

artspiration_banner

光作為生活的一部份,具有日常性,恆常的事物總是容易受人忽略而失去原來的光彩。藝術家製作藝術品讓觀者重新經驗光,不但喚起大自然的細節之美,更能發現觀看的盲點及不足。蕭錦嫻的《障子》正是以這種看似微不足道、毫不起眼的光的細節入手,呈現室內幽微光線的美感,發掘柔和光線所帶來的幸福。「障子」作為日本用以分隔室內外空間那一開一合的紙窗,非但沒有徹底隔絕空間,更能成就室外的陽光滲入室內,產生另一個柔和光場。而滲入室內那恬靜之光,不但潤飾了室內植物,更能與室內擺設互相共通,閃爍明滅,盡是自然之美,毫不矯飾。

Extract from : http://www.inmediahk.net/node/1033489

假如有光 那麼我們 (鄧小樺) (Pentoy 評台)

314

看過一本維也納美術館的畫集,以「光與暗」為框架,裏面竟有一章以電為題——在城巿中的光,不免與文明發展有關,進一步就是家居。蕭錦嫺的「障子」是日式家居中的光線,侘寂之美,以陶瓷這樣厚重而純潔的形式呈現。年輕的高倩彤,則以港人童年集體記憶、很多人家裏天花上牆上都有的「塑膠熒光星星」為素材,置之於一個頑皮而弔詭的處境。聲音藝術家Fiona Lee的作品來自一種更純粹的興趣﹕你知道各種不同的慳電膽,有着怎樣的聲音嗎?

Extract from : http://www.pentoy.hk/假如有光-那麼我們/

跨越黑與光 — 評《如是,有了光》/查映嵐

siu_EvzOf_1200x0

蕭錦嫻受日式民居紙門窗的透光性吸引,作品《障子》以炻器和木模仿其效果,炻方比紙厚重得多,背托木板更顯出其份量,遠看卻扁平,確實像木框紙糊窗。米白色炻方上有淡淡陰影,乍看以為是燈光效果,卻原來是炻上的印痕,如藝術家所言,看來像「竹簾影子灑落在障子上」。作品的美學顯然脫胎自谷崎潤一郎《陰翳禮讚》,谷崎認為陰暗創造含蓄的美,從幽暗中透出光,乃東方美學的精髓,明亮反倒破壞原有的想像空間。

 

Extract from : https://www.thestandnews.com/art/跨越黑與光-評-如是-有了光/

Top